
殷网根有富策略
编者按:殷作斌老教授发表的《殷商王朝国号君号考》文章,引起众学者的关注,大家纷纷撰文,发表意见。现选编殷网根先生的文章,共鸣。
考证殷商王朝国号(“商”“殷”“殷商”之争)与国君尊号(“王”“帝”之别),需结合传世文献、考古发现、学术传承及族规制度等多维度交叉验证,既要纠正传统认知误区,也要以实证材料还原历史真相。具体考证路径可分为以下六大核心维度:
一、以传世文献为基础,梳理称谓演变脉络
传世文献是考证的核心依据,需区分“正史经典”“谱牒私史”“诸子典籍”三类文献的不同价值,重点关注称谓使用的场景差异:
1、正史与经典文献:优先采信“国事记录”的称谓逻辑
《史记·殷本纪》:司马迁明确以“殷”称王朝、“帝”称国君(如“帝汤”“帝纣”),全书73处用“帝”指殷商国君,20余处用“殷”指王朝。其核心原因是《殷本纪》记录的是“天下共主”处理的国事,而非商族内部事务,符合“国号称殷、国君称帝”的规则。
《论语》《孟子》:儒家经典均以“殷”称王朝(如《论语·为政》“殷因于夏礼”、《孟子·滕文公》“殷人殡于两楹之间”),未出现“商”代指王朝的表述,反映先秦主流认知中“殷”是王朝正统国号。
展开剩余85%古本《竹书纪年·殷纪》:直接以“殷”命名篇章,称成汤后裔为“殷仲壬”“帝开甲”,与《史记》逻辑一致,进一步佐证“殷”为王朝国号、“帝”为君号。
2、谱牒私史:挖掘“家族传承”的一手信息
《殷氏家传》:虽毁于“文革”,但据作者殷作斌回忆,这部魏晋谱牒明确记载成汤立“殷商并用族规”——“族号称商,国号称殷;族内称商称王,全国称殷称帝”,且指出“冥后称殷”的分界(冥治水殉职被夏帝封于殷地,其子王亥迁殷改号)。此类家族文献虽属私史,但可与其他材料互证(如《世本》载商族九大氏族以“殷”为首)。
3、诸子与诗歌文献:关注“殷商并用”的场景差异
《诗经》:《商颂·玄鸟》先提“降而生商”(族号),后接“宅殷土芒芒”(国号),体现“族号与国号并用”;《大雅・大明》“挚仲氏任,自彼殷商”“殷商之旅,其会如林” 等句中,“殷商” 均代指王朝,为外族人对殷商政权的客观称谓。
《尚书》《荀子》:均存在“商”(族号)与“殷”(国号)混用,但从不单独用“商”代指王朝(如《尚书·微子》“今殷其沦丧”“商今其有灾”,前者指王朝,后者指族众)。
二、以考古发现为实证,破解称谓矛盾
考古材料是验证文献的关键,尤其需关注“甲骨卜辞”与“青铜器铭文”的称谓差异,二者分别对应“族事”与“国事”场景,直接印证“殷商并用族规”:
1、甲骨卜辞:仅见“商”“王”,印证“族内称谓”
称谓特征:已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中,“商”(族号)出现频率极高(如“大邑商”“商王”),“殷”字罕见且与国号无关;国君称谓均为“王”(如“王卜”“王占”),无“帝”字(“帝”在甲骨中多指天帝,非君号)。
原因解析:甲骨卜辞是商族王室祭祀、占卜族事的记录(如祭祖、农事),属“族内事务”,按族规需“称商称王”,故不出现“殷”“帝”,这与董作宾“甲骨仅反映殷代文化百分之一”的论断一致——不能仅凭甲骨定国号。
2、青铜器铭文:周代称“殷”,佐证“国号本称”
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春秋墓铜器:出土宋公室铭文“有殷天乙唐(汤)孙宋公欒”,宋为殷商后裔,称先祖成汤所建王朝为“殷”,而非“商”,证明“殷”是殷商后裔的“自称”,非周人贬称。
湖北随州文峰塔M1号春秋墓编钟:铭文“達殷之命有富策略,撫定天下”,周代官方称前朝为“殷”,进一步否定“殷是周人贬称”的说法——若“殷”为贬称,周代官方与殷商后裔不可能共同使用。
三、以“族规制度”为核心,重构称谓逻辑
成汤所立“殷商并用族规”(族号称商,国号称殷;族内称商称王,全国称殷称帝)是破解所有称谓矛盾的关键,需从“制度背景”与“实施目的”两方面考证其真实性:
1、族规设立的背景:解决“族内氏族林立、族外方国割据
族内现状:据《世本》,商族有“殷、时、来、宋”等九大氏族,各氏族有分族,成汤需以“商”为共同族号凝聚族众。
全国现状:成汤代夏后疆域涵盖黄河、长江流域,需以“殷”为统一国号整合诸侯(如对异族方国称“殷帝”,体现天下共主权威)。
2、族规的实证支撑:多维度交叉验证
文献与考古互证:甲骨(族事)称“商”“王”,《史记》(国事)称“殷”“帝”,青铜器(周人与后裔)称“殷”,完全符合族规场景划分。
后世史书记载规律:除宋代因避赵弘殷讳“只称商”外,历代史书均“殷商并用”或“只称殷”(如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),无“只称商”的情况,证明族规对后世的影响。
四、以学术争议为切入点,澄清认知误区
学界曾存在“盘庚迁殷分界说”“殷为周人贬称说”等误区,需通过文献与考古逐一驳斥,明确正确认知:
1、纠正“盘庚迁殷始称殷”的误区
传统观点:认为盘庚迁都至殷(今安阳)后,王朝才改称“殷”。
反驳依据:
地理上:“殷地”范围是“太行山以东、古黄河以西、洹漳流域”,盘庚迁殷是“迁回祖地”(冥、王亥早居于此),非新迁。
文献上:《殷氏家传》《世本》均载“冥后称殷”(比盘庚早千年),《史记·殷本纪》开篇称“殷契”,证明“殷”的称谓早于盘庚。
2、驳斥“殷为周人贬称”的误区
错误观点:部分学者认为“商是自称,殷是周人贬称”,以调和“甲骨称商”与“周代称殷”的矛盾。
反驳依据:
考古上:宋公室(殷商后裔)铭文称“殷”,周代官方铭文称“殷”,贬称不可能被前朝后裔接受。
礼制上:上古有“殷见”“殷祭”“殷奠”等大礼(“殷”表“盛大、正统”),若“殷”为贬称,不可能用于礼制名称。
五、以学术传承为参照,确认权威观点
近现代史学与考古学界权威的研究成果,可作为考证的重要参照,尤其需关注“甲骨四堂”与港台、大陆学者的共识:
1、董作宾(甲骨四堂之一):警告“仅凭甲骨定国号”的片面性
明确指出“甲骨仅反映殷代文化百分之一,用其写完整殷史是做梦”,强调需结合《史记》等文献,支持“夏殷周三代”的表述。
2、李定一(港台史学权威):提出“夏商周应改为夏殷周”
在《中华史纲》中论证“成汤国号为殷,商是宗庙所在地(大邑商)”,指出“盘庚迁殷始称殷”是误读,获国际学界认可。
3、李学勤、李伯谦(大陆学界权威):支持“国号为殷”
李学勤(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)以《殷代地理简论》书名暗示“称殷”,并认可《殷氏家传》的记载;
李伯谦(考古学家)为《殷代史六辨》作序,肯定“冥后称殷”“成汤国号为殷”的论证,认为其“自圆其说、最具说服力”。
六、总结考证逻辑:“场景—称谓”对应模型
综合上述维度,可构建“场景—称谓”对应模型,清晰界定国号与君号的使用规则,最终确认考证结论:
最终结论
1、国号:成汤所建王朝的正式国号为“殷”,“商”是族号,“殷商”是泛称(族号+国号);称谓分界为“冥前称商,冥后称殷”(非盘庚迁殷)。
2、君号:国君具有双重身份——族内为“商王”(最高族长),全国为“殷帝”(天下共主),分别对应“族权”与“天子权”的行使场景。
通过以上“文献梳理—考古验证—制度解析—误区澄清—权威参照”的五步考证法,可系统还原殷商王朝国号与国君尊号的历史真相,纠正“夏商周”“商为国号”等传统认知偏差,回归孔子、孟子、司马迁搭建的正史框架。
作者简介:
作者:殷网根
殷网根,笔名:殷懋林, 1969年11月生,江苏海安人。
长期从事企业会计工作,同时深耕传统文化与家族文化领域,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入探索。
而今,创办海安林懋堂传统文化发展工作室。“林懋堂传统文化发展工作室”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有富策略,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,为文化传播贡献力量。
发布于:河北省淘配网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